培训动态

南开大学民主党派骨干培训班

枣园窑洞体悟艰苦创业,现场教学感受抗大精神,白求恩、张思德等人物故事引人思考生命价值,保育院、杨家岭、中共中央西北局“讲述”党在延安时期的苦难辉煌……

  9月3日至6日,南开大学党委统战部组织校内各民主党派、侨联骨干以及部分学院统战委员共43人赴延安开展实践教学,并在西安同陕西师范大学党外代表人士座谈。本次培训学习系南开大学民主党派骨干培训班的系列活动之一,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协助举办。

  培训期间,学员们先后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安塞县石峡峪张思德牺牲地、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等地进行现场教学。
  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令学员们印象深刻。民族存亡之际,无数抗日志士奔赴前线,英勇捐躯;大量党的领导和骨干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无暇照顾子女。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培养民族的未来,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

  剧中的“诀别”故事,催人泪下:战斗中,母亲牺牲前用尽最后力气给襁褓中的孩子喂奶。指战员父亲直到牺牲都没来得及听女儿喊他一声“爸爸”。战斗来临,保育院院长的女儿主动要求留在老乡家中,为其他孩子留出名额。东渡黄河时,保育院院长为救落水孩子被汹涌的河水卷走……很多学员被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时表现出的人性光辉而深深感动,数度落泪。
  在参观枣园革命旧址时,学员们被当时的艰苦条件所震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窑洞十分昏暗、窄小,屋内家具十分简陋,照明只能依靠煤油灯。在周恩来的窑洞里,陈列着一件斯大林赠送的皮衣。这件皮衣总理平时御寒,雨天可作雨衣,睡觉可当被子,被人们称为“三用大衣”。看着展柜中那件起皮甚至有点破烂的皮衣,人们难以想象,周恩来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为革命夜以继日地工作。

  “艰苦环境激发创业精神。反观今天,我们绝不能只盯着物质生活,安于享乐、乐于享乐,丧失了奋斗的品质和精神。”天津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农工党南开大学支部主委、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川勇说。

  “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然而一群顶级人才会聚于此,把革命力量发展壮大,为改变国家民族命运而拼命地工作,靠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精神,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民建南开大学支部委员、跨文化交流研究院副院长滕建辉说。
  培训期间,学员们还聆听了《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抗大――驰名中外的窑洞大学》《毛泽东与黄炎培纵论历史周期律》等现场报告。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琦为培训班作了《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及其现实启事》的专题报告。

  “白求恩是一位胸外科学术权威,生活优渥,是一位典型的中产阶级。他面临的抉择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还是追求精神理想的实现?他选择了后者。作为一名教师,是追求个人科研上更大的成功?还是更多的投入精力在教学、培养研究生上?白求恩的选择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统战委员赵新说。

  参观完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后,学员们对于“艰苦奋斗”四字有了新的理解:艰苦奋斗是一种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的品质,顽强向上的意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情怀。“不是一说艰苦就说回到延安时代,打补丁,吃糠菜,现在更强调的是奋斗,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不懈奋斗。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讲解结束后,几名学员围着讲解员讨论道。
  3天的学习紧张而又充实,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学习了知识,增长了见闻,结交了朋友,触及了灵魂。

  “此行近距离触摸了党的光辉历史。延安精神,震撼心灵,值得一生学习、品味和传承。作为基层统战委员,这次学习是我做好此项工作的全新起点。接下来要振奋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延安时期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学以致用,不断创新,以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投身统战工作之中。”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统战委员刁立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