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实事求是看待群众利益问题

    延安13年是我们党光辉历程的宏伟篇章,锻造凝练的实事求是,是我们干工作的思想路线,干好工作的根本方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现阶段,我们党员干部理应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唯物辩证思维方法,内化为基本素养和基本功。

    群众问题及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和历史使命。延安13年之所以被喻为我们党的成熟期,包括理论指导思想和丰富的军事、政治、执政实践,但核心是我们党对群众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解决了革命目的“为了谁”、革命力量“依靠谁”问题;对群众工作的机制和方法探索完善,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只是土地制度、“三三制”、参议会制,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烽火硝烟年代的鱼水情深党群关系,靠的是实事求是,那么在今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离不开实事求是。

    新时期,实事求是看群众问题,首先在“实”。群众的实际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活动或物质精神生活。其中,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就业所到来的收入是群众基本的利益诉求,以此为基点延伸至对教育、文化、技术等方面需要,进而提高个人能力以获得更优的经济收益。与之关联的,利益争夺必带来竞争,竞争的前提,对个人就是获得同等机会,对社会群体即公平。因此,群众的权益诉求,既来自又一定程度上高于物质需求,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在满足社会需求,或者说这是民主权益的发端。进一步,具象个人与抽象群体关系表明,群众需要的还有公共空间,比如社会治安和生态安全。简而言之,收入、平等、公共空间权益是群众基本的、实在的利益所在。

    恰似马斯洛个人需求理论,群众的基本利益诉求存在演进趋势,在低水平发展阶段,日常生活是首要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对平等和公共空间权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也具有关联效应,典型的是就业诉求不仅有充足岗位,更重在竞争选择中的平等机会。而生态安全,已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与其关联的食品安全。显然,把握群众利益特点和内在关系,是我们从“求是”角度看群众问题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

    进一步,群众利益的实现,首先在顺势而为的方针路线。延安13年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只有我们的历史使命与群众利益高度契合,事业才会成功,否则坎坷曲折。在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进程中,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是我们确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其路径和结果就是缩小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大开放大调整大变革态势,意味着我们的现代化之路并不平坦,必须坚持发展这第一要务。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科学发展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与时俱进地回答了对新时期群众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无疑,满足群众利益诉求,或具象为民生改善,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只有认识到群众利益的动力效能,才完整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需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同一性,既要防止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牺牲群众利益,也应防止为满足群众的经济利益诉求而忽略甚至损害平等权益。

    改革出生产力,改革创造财富。解决群众收入、平等和公共空间权益,固然靠发展,根本之路在改革。30多年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多年前国有企业股份制,以及城市居民房产权,都表明“产权定、人心定”。也只有明晰的财产保障权,市场才能扎根广大城乡,由此城乡居民收入结构才能优化,财产性收入将逐步占据主导。而机会平等,诸如就业、教育等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之光必将普照广袤大地,温暖群众的心。不难看出,财产保障和机会平等权益的制度性变革,付出的是机制调整成本,收获的是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和井然社会秩序。相对地,群众共享的公共空间,比如公益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环境容量、平安社区等,正是政府职责所在和职能转变的方向。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许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