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历史的感悟走进延安,参加延一期县委书记培训班,内心带着崇敬的朝圣心情。短暂一月,企求读懂延安,其实是一种愿望而已。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有所启迪,也算得上有所读懂。基于此,便有了写这篇小文章的冲动。
一、延安革命史/蒙娜丽莎
延安,堪称一本奇书。教学开篇,老师就告诉我们,党中央在延安13年,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小变大、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时期。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延安之所以神圣,是党和中央红军重创挫折之后的一个落脚点,以此为依托,休养生息,不仅获得新生,而且13年发展成为拥有120万党员、100万余军队、200余万民兵和近1亿人民的根据地的强大政治势力;这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本营,成了民族抗日战争的政治指挥中心,成了一切爱国和进步人士心往神仪的地方。延安之所以伟大,这里不仅孕育壮大了党和人民军队,培养磨练了一代共产党人和一大批党与军队的中坚干部,还成就了党的灵魂与指导――毛泽东思想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而成就了共产党人的建国伟业。
这是一个我党如日中天、命运充满戏剧变化的时期。以至后人来看延安,评价延安的历史地位,总结延安精神,总是不吝赞美之词,甚至赋予传奇的色彩,披上神秘的面纱,尤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二、感情评判/理性分析
我们这个民族是重感情的民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怀揣朴素的感情走进历史,总是容易专注那历史的一时、一地、一人、一物,总想再现历史的情景,来祈愿唤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这,也正是历史的价值与作用。
然而,仅此是不够的。我们要带着理性去思考!历史不能只作为怀旧的慰籍物,她首先是一面镜子。延安我党的成功,在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共产党领导人,能坚守生存的本能和发展的目标,顺应时变,吻合民心;能不为教条只为实,制定并实施灵活有用的政策策略;能以坚韧果敢、不畏牺牲,担当责任干大事,成大事;。。。。。。这些成功之处,是革命党的伟大,也应为执政党所借鉴。然而,理性的分析不应仅止于此。我们不可简单地图解她,不可实用主义去取舍她,也不可以朴素情感对她表象化。如果我们在总结经验时,也客观分析事实存在的问题,还历史于真实;如果我们能区分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异同,作一些比较研究;如果我们能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把这段革命史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从社会学、政治学、政党学和政权建设理论去考察,探求对执政党的现实与未来有所启迪的规律性东西来,我们就能对过去看得更清楚,对以后想得更明白。
为此,我要说的一个观点是:亲近延安,我们应带着感情进去;解读延安,我们应伴随理性出来。没有感情的民族,是一个无视人性、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没有理性思辩、被感情左右甚至蔽障的民族,是没有睿智、容易迷失方向且常易犯错、步履蹒跚的民族。愿我们这个民族能双兼俱全,不失偏颇。
三、延安精神/王者精神
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农耕文明的历史很长,国民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对皇权的崇拜已固化成一种价值观的判断,权力崇拜主义者不泛其众。由此,便有了一些同志一到延安,就热衷于“探求”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能在党内斗争中成为领袖;“延安整风”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甚至有人至今还怀疑,共产党的抗日是假抗日,共产党的胜利,是共产党和毛泽东利用权谋、借抗日统一战线之名,行壮大自己力量之实,进而质疑毛泽东的领导权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另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总结延安经验和延安精神,总是津津乐道、喜形于色,沉溺于历史的辉煌而不能自拔,掩饰不住“王者”心态并希求能够复制历史。就这样,毛泽东等一代共产党人的民族大义和责任担当被庸俗化,一段坚苦卓绝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史被演化成权力角逐斗争史;先烈的代价成就了一些人的虚荣心,或成为了一部分人的政治资本。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不可忽视:活生生的历史被抽象得仅剩权力之争,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只能听到高调凯歌。人民,这个最关键的名词和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反而被忽视、被虚化了。
民心,是无形还是有形?她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们且将延安作为个案看:在延安,共产党人植根于人民中间,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根据地;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适时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争取了最广泛的人民力量,领导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唤醒了人民达到觉悟。”因此他自信地断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如果蒋介石拥护人民的利益,他就是一只铁老虎,如果他抛弃人民并向他们发动战争,那他就是一只纸老虎,雨水也会把它冲掉的。”毛泽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家,深悟人民的作用。在延安时,他反复地告诫我们的党,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争取民心,即能赢得战争;争取民心,即是最大的政治!
这些天我在反复琢磨,延安精神可以有多种解,但究其根本,最集中的一条应是“民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的具体含义和集中体现,在于“民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科学、及时地收获“民心”的手段和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则是直接体现以“民心”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则是共产党人克己自律、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现在,“民心”二字,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似历史如昨天。毛泽东、共产党的伟大在于此;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亦在于此。
因此,我的另一观点是:延安精神绝不是王者精神。“逝者如斯夫!”把延安的辉煌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延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民心的归属,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我们党的伟大,在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顺应了人民愿望而作出了适时的正确的选择。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天下苍生、解人民于倒悬,是人民领袖的杰出代表。
四、延安精神/精神迷信
我们这个民族从整体看,缺失普适的信仰。因此这种社会背景容易导致迷信盛行。精神信仰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目标清晰的精神寄托。而迷信,则是一种无奈的、无知的、文化归属缺失的追随选择。迷信使人迷茫,迷茫使人盲从。迷信之下,只有权威,以及利用权威的人造神化;迷信之下,没有了个性、自由、科学和理性。但是,迷信既要区别于信仰,也要区别于权威。有学者指出,共产党的个人崇拜,始于延安。有同志回忆延安时说,“毛泽东的伟大,已让人敬佩到他说什么、作出任何决策都是正确的地步。”我认为,延安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有他个人魅力使然,更应是战争时期的形势所需,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领袖权威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和提高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一个松散的组织不可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确立一个领袖和树立领袖的权威,对一个革命党尤其是组织初创时期来说,无可厚非。后来由领袖权威演变为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也有毛泽东个人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制度的缺失和群体造神的文化缘由。作为执政党,我们没有及时地完成从革命到执政的转变,没有很好地去实践毛泽东告知黄炎培先生的“民主”秘方,没有从根本上去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从而导致迷信蔓延,一度主宰政治与社会。
我们不能被一块石头同时拌倒两次。总结和评价延安精神,我们把她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量,并持有足够的敬意,但不可神化与迷信。所以我以为:延安精神不能成为精神迷信。我们带着朝圣的心情来,但不是来崇拜偶像,或者要制造新的偶像,而是这里有共产党的“真经”。这个“真经”就是,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制定正确的目标路径,并团结带领群众为之奋斗与实现。舍此而固守某些教条,甚至迷信化,实际有悖延安精神。
五、认识真理/实践真理
周恩来曾经对毛泽东有一句经典评价,说他是一位善于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发挥真理的领袖。我们无法效法伟人,但学习延安精神、领会延安精神,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精髓在于把握“民心”、顺应“民心”、为民求解放谋幸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宗明义写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要求共产党除了给人民以政治上的翻身解放,还“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延安时期,他就着眼新中国的建立,要求共产党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这些跨越时空的真理,直接指导着我们的现实!
我们将以延安精神为动力,在更高起点上实践科学发展观,紧抓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民本思想,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稳定和谐、党的建设相同步、相促进。
学习无止境,实践无止境。愿我们每一名学员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不辱使命,为民造福,演译好新时代延安精神的新篇章 !
(作者: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委书记 彭业明)
一、延安革命史/蒙娜丽莎
延安,堪称一本奇书。教学开篇,老师就告诉我们,党中央在延安13年,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小变大、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时期。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延安之所以神圣,是党和中央红军重创挫折之后的一个落脚点,以此为依托,休养生息,不仅获得新生,而且13年发展成为拥有120万党员、100万余军队、200余万民兵和近1亿人民的根据地的强大政治势力;这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本营,成了民族抗日战争的政治指挥中心,成了一切爱国和进步人士心往神仪的地方。延安之所以伟大,这里不仅孕育壮大了党和人民军队,培养磨练了一代共产党人和一大批党与军队的中坚干部,还成就了党的灵魂与指导――毛泽东思想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而成就了共产党人的建国伟业。
这是一个我党如日中天、命运充满戏剧变化的时期。以至后人来看延安,评价延安的历史地位,总结延安精神,总是不吝赞美之词,甚至赋予传奇的色彩,披上神秘的面纱,尤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二、感情评判/理性分析
我们这个民族是重感情的民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怀揣朴素的感情走进历史,总是容易专注那历史的一时、一地、一人、一物,总想再现历史的情景,来祈愿唤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这,也正是历史的价值与作用。
然而,仅此是不够的。我们要带着理性去思考!历史不能只作为怀旧的慰籍物,她首先是一面镜子。延安我党的成功,在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共产党领导人,能坚守生存的本能和发展的目标,顺应时变,吻合民心;能不为教条只为实,制定并实施灵活有用的政策策略;能以坚韧果敢、不畏牺牲,担当责任干大事,成大事;。。。。。。这些成功之处,是革命党的伟大,也应为执政党所借鉴。然而,理性的分析不应仅止于此。我们不可简单地图解她,不可实用主义去取舍她,也不可以朴素情感对她表象化。如果我们在总结经验时,也客观分析事实存在的问题,还历史于真实;如果我们能区分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异同,作一些比较研究;如果我们能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把这段革命史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从社会学、政治学、政党学和政权建设理论去考察,探求对执政党的现实与未来有所启迪的规律性东西来,我们就能对过去看得更清楚,对以后想得更明白。
为此,我要说的一个观点是:亲近延安,我们应带着感情进去;解读延安,我们应伴随理性出来。没有感情的民族,是一个无视人性、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没有理性思辩、被感情左右甚至蔽障的民族,是没有睿智、容易迷失方向且常易犯错、步履蹒跚的民族。愿我们这个民族能双兼俱全,不失偏颇。
三、延安精神/王者精神
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农耕文明的历史很长,国民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对皇权的崇拜已固化成一种价值观的判断,权力崇拜主义者不泛其众。由此,便有了一些同志一到延安,就热衷于“探求”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能在党内斗争中成为领袖;“延安整风”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甚至有人至今还怀疑,共产党的抗日是假抗日,共产党的胜利,是共产党和毛泽东利用权谋、借抗日统一战线之名,行壮大自己力量之实,进而质疑毛泽东的领导权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另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总结延安经验和延安精神,总是津津乐道、喜形于色,沉溺于历史的辉煌而不能自拔,掩饰不住“王者”心态并希求能够复制历史。就这样,毛泽东等一代共产党人的民族大义和责任担当被庸俗化,一段坚苦卓绝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史被演化成权力角逐斗争史;先烈的代价成就了一些人的虚荣心,或成为了一部分人的政治资本。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不可忽视:活生生的历史被抽象得仅剩权力之争,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只能听到高调凯歌。人民,这个最关键的名词和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反而被忽视、被虚化了。
民心,是无形还是有形?她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们且将延安作为个案看:在延安,共产党人植根于人民中间,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根据地;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适时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争取了最广泛的人民力量,领导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唤醒了人民达到觉悟。”因此他自信地断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如果蒋介石拥护人民的利益,他就是一只铁老虎,如果他抛弃人民并向他们发动战争,那他就是一只纸老虎,雨水也会把它冲掉的。”毛泽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家,深悟人民的作用。在延安时,他反复地告诫我们的党,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争取民心,即能赢得战争;争取民心,即是最大的政治!
这些天我在反复琢磨,延安精神可以有多种解,但究其根本,最集中的一条应是“民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的具体含义和集中体现,在于“民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科学、及时地收获“民心”的手段和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则是直接体现以“民心”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则是共产党人克己自律、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现在,“民心”二字,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似历史如昨天。毛泽东、共产党的伟大在于此;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亦在于此。
因此,我的另一观点是:延安精神绝不是王者精神。“逝者如斯夫!”把延安的辉煌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延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民心的归属,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我们党的伟大,在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顺应了人民愿望而作出了适时的正确的选择。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天下苍生、解人民于倒悬,是人民领袖的杰出代表。
四、延安精神/精神迷信
我们这个民族从整体看,缺失普适的信仰。因此这种社会背景容易导致迷信盛行。精神信仰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目标清晰的精神寄托。而迷信,则是一种无奈的、无知的、文化归属缺失的追随选择。迷信使人迷茫,迷茫使人盲从。迷信之下,只有权威,以及利用权威的人造神化;迷信之下,没有了个性、自由、科学和理性。但是,迷信既要区别于信仰,也要区别于权威。有学者指出,共产党的个人崇拜,始于延安。有同志回忆延安时说,“毛泽东的伟大,已让人敬佩到他说什么、作出任何决策都是正确的地步。”我认为,延安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有他个人魅力使然,更应是战争时期的形势所需,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领袖权威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和提高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一个松散的组织不可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确立一个领袖和树立领袖的权威,对一个革命党尤其是组织初创时期来说,无可厚非。后来由领袖权威演变为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也有毛泽东个人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制度的缺失和群体造神的文化缘由。作为执政党,我们没有及时地完成从革命到执政的转变,没有很好地去实践毛泽东告知黄炎培先生的“民主”秘方,没有从根本上去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从而导致迷信蔓延,一度主宰政治与社会。
我们不能被一块石头同时拌倒两次。总结和评价延安精神,我们把她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量,并持有足够的敬意,但不可神化与迷信。所以我以为:延安精神不能成为精神迷信。我们带着朝圣的心情来,但不是来崇拜偶像,或者要制造新的偶像,而是这里有共产党的“真经”。这个“真经”就是,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制定正确的目标路径,并团结带领群众为之奋斗与实现。舍此而固守某些教条,甚至迷信化,实际有悖延安精神。
五、认识真理/实践真理
周恩来曾经对毛泽东有一句经典评价,说他是一位善于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发挥真理的领袖。我们无法效法伟人,但学习延安精神、领会延安精神,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精髓在于把握“民心”、顺应“民心”、为民求解放谋幸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宗明义写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要求共产党除了给人民以政治上的翻身解放,还“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延安时期,他就着眼新中国的建立,要求共产党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这些跨越时空的真理,直接指导着我们的现实!
我们将以延安精神为动力,在更高起点上实践科学发展观,紧抓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民本思想,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稳定和谐、党的建设相同步、相促进。
学习无止境,实践无止境。愿我们每一名学员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不辱使命,为民造福,演译好新时代延安精神的新篇章 !
(作者: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委书记 彭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