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研究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磋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呕,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方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编后话:

    祭拜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是学院的现场体验课之一。在祭拜中,学员们普遍对毛泽东的这篇祭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因此,这里有必要把有关的情况一并介绍。

    1937年4月5日(中华民国26年),清明时节,国共两党派出张继、顾祝同和林伯渠等代表(致祭那天,顾祝同去茂陵,未曾到场),各自携带祭文共祭黄帝陵。此文是林伯渠(祖涵)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祭陵仪式上宣读的祭文。

    这篇祭文,由毛泽东起草,毛泽东、朱德两人署名。毛泽东手书现在可见于黄帝陵轩辕庙的碑石。此文的写作时间有两种比较集中意见,一是1936年12月,二是1937年3月。编者以为文章有一个修改、定稿过程,这个时间没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当年4月6日,延安《新中华报》一篇题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典礼》的报道中曾披露此文。该报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当时还是蜡版刻写,发行量很有限。根据我们所能掌握的,这篇文章的第一次公开发表应该是中共中央授权的以专门发表党和国家文献档案和研究中共领袖人物的中央级杂志――《党的文献》2005年第5期。

    黄帝陵一直是炎黄子孙五千年血脉相承的象征。这是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际,这次的共祭黄帝陵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的清明节,对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经历十年内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代表共同祭奠祖先。国民党的祭文也是四言体共32句,除祭文小序"焕发我民族之精神"一语尚有些现实感外,其他都显得很程式化,通篇限于追述黄帝功业,一句未提团结抗日之事。毛泽东写的祭文56句,用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其余均写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全篇昭告明志,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念,“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情怀溢于言表。同时,呼吁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之再生。此番告祭情怀,不独远超国民党的祭文,亦为历代祭文之拔萃者。(――强会劳)

    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祭文全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